美联储论文揭示:AI尚难立即提升人类生产力
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生成式人工智能(AI)并非短暂的技术泡沫,而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“通用技术”,未来有望显著提升人类生产力。然而,这一变革过程将“ inherently slow(本质上缓慢)”且充满风险,短期内难以显现明显成效。 报告将技术创新分为三类:一类是如电灯泡般带来初期效率跃升但后续价值递减的技术;另一类是“通用技术”,如电力系统和计算机,它们在广泛普及后仍持续推动生产力增长,因其能催生更多衍生创新。报告认为,生成式AI正展现出这类技术的特征。例如,专用于法律领域的LegalGPT、微软的Copilot办公助手等,已开始融入企业工作流。更关键的是,AI本身正在加速进化,推动如自主智能体(agentic AI)和Deepseek R1等突破性模型的出现。 此外,AI还具备“发明发明方法”的特性,类似显微镜或印刷术。尽管这些工具已成日常,却持续推动科研与创新。报告指出,自2023年起,越来越多企业将AI纳入研发流程,并在财报会议中提及,表明AI正逐步融入企业创新体系。 但报告同时强调重大挑战:AI的生产力潜力尚未兑现,核心障碍并非技术本身,而是企业与个人的采纳速度。目前,AI主要在科技、金融和科研领域应用,多数传统行业尚未将其融入日常运营。大型企业采纳率远高于中小企业。要真正释放AI潜力,还需配套投入大量资源,包括用户界面优化、机器人集成和AI代理系统建设。 报告类比历史,指出计算技术的突破也经历了数十年积累才带来生产力爆发。高盛经济学家预测,AI对美国劳动生产率和GDP的积极影响或从2027年开始显现,并在2030年代达到高峰。 此外,报告警告盲目扩张基础设施的风险。若为预期中的AI需求过早投资数据中心与电力系统,一旦实际需求不及预期,可能引发类似19世纪铁路过度建设导致的经济危机。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,美联储仍对生成式AI的长期潜力持高度信心,认为其有望像电力和显微镜一样,成为推动经济变革的基石。但最终影响的广度与速度,将取决于社会整体采纳的深度与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