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提前多年预测青年失明风险
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(AI)成功预测哪些角膜炎患者需要及时治疗以稳定病情、保护视力,相关成果在第43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会(ESCRS)年会上公布。这项研究聚焦于一种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的角膜疾病——圆锥角膜,该病可导致视力逐渐恶化,严重者需接受角膜移植手术,是西方国家角膜移植最常见的原因,发病率约为每350人中1人。 目前,临床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治疗仍依赖长期随访观察,缺乏精准预测手段。研究团队由伦敦莫菲尔德眼科医院与伦敦大学学院(UCL)的Shafi Balal博士及其同事主导,他们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(OCT)图像结合患者其他临床数据,训练AI模型对病情进展进行预测。 研究共分析了6,684名患者的36,673张OCT图像,覆盖两年以上随访数据。结果显示,仅凭首次就诊时的扫描与数据,AI即可准确区分患者风险等级:约三分之二为低风险,可继续定期监测;其余三分之一为高风险,需尽早接受“角膜交联术”(cross-linking)治疗。当加入第二次就诊数据后,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%。 角膜交联术通过紫外线照射联合核黄素(维生素B2)滴眼液,增强角膜强度,阻止病情恶化,成功率超过95%。若能在瘢痕形成前实施,可显著减少角膜移植需求。 Balal博士指出,这是首项利用多模态深度学习实现高精度预测圆锥角膜进展的研究,具有重大临床意义。AI可帮助医生在首次就诊时即识别高危患者,实现早期干预,避免视力永久损伤。同时,低风险患者可减少不必要的频繁随访,释放医疗资源,使专家能集中精力处理更复杂病例。 研究团队正开发基于数百万张眼底图像的更强大AI模型,未来有望拓展至检测眼部感染、遗传性眼病等其他任务。 ESCRS专家José Luis Güell表示,该技术有望改变圆锥角膜的管理方式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,避免患者因延误治疗而陷入复杂手术,尤其对年轻工作人群意义重大。目前该算法正接受进一步安全验证,计划未来投入临床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