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入局英国司法系统:是革新还是掩盖资金短缺的遮羞布?
英国司法系统长期面临资金不足问题,导致案件积压严重,法院排期频繁取消。尽管近年来人工智能(AI)被寄予厚望,被视为解决公共部门效率困境的“灵丹妙药”,但其应用可能掩盖系统性危机,而非真正解决问题。 英国司法体系由英格兰与威尔士、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三个独立系统构成,治理复杂。在Tony Blair研究所和Policy Exchange等机构推动下,AI被视为提升效率的工具,尤其可帮助工作人员摆脱繁琐行政事务,更专注于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等人性化工作。2024年1月,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全面推动AI应用,旨在“加速增长”、提升民生并重塑公共服务。 当前AI应用主要聚焦于大型语言模型(LLMs),如ChatGPT背后的技术,用于自动生成文书、安排会议、转录记录、检索和总结法律文献等。例如,伦敦老贝利法院通过AI处理证据概要,节省了5万英镑成本。然而,此类工具并非全新,过去已有技术辅助审查(TAR)和风险评分算法等应用,后者在假释和移民案件中曾引发争议,因可能加剧社会不公,且缺乏透明度。 尽管LLMs在行政效率上展现潜力,但其生成内容存在“幻觉”风险——即虚构信息。2025年6月,一位高级法官已公开警告律师,避免使用此类工具,因其可能提交虚假证据。一项内政部试点项目显示,LLM生成的庇护案件摘要中,9%存在事实错误或遗漏关键访谈内容,23%的使用者对结果缺乏信心。 2025年7月,司法部发布《司法AI行动计划》,承诺年底前将AI工具推广至9.5万名司法人员。该计划设立首席AI官,制定伦理准则,强调AI“辅助而非替代”人类判断,并推动公众与工会参与。然而,其仍支持在羁押期间评估暴力风险等高争议应用,引发担忧。 问题在于,AI工具的推广若缺乏充分的人力监督和资源保障,反而会加剧不公。在资源本已紧张的环节,AI的“省时”优势难以兑现,而错误决策的后果却由最弱势群体承担。历史经验表明,过往的数字化改革(如线上认罪、自动定罪)已导致边缘女性等群体在压力下认罪不实。 因此,尽管定制化AI技术有潜力减轻行政负担,但若在系统性资金短缺的背景下仓促推广,只会“粉饰裂痕”,而非修复问题。真正的变革,仍需回归对司法体系的实质性投入与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