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 to Headlines

瑞士实验室揭秘微型人脑驱动计算机:脑类器官突破引发科技新思考

4 天前

英国广播公司(BBC)发布一篇深度报道,探访位于瑞士的初创公司FinalSpark实验室,揭示其正在研发一种由“迷你人脑”驱动的生物计算机。这些微型大脑被称为类脑器官(organoids),是通过将人体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,再培育成含有特定神经元的微型脑组织结构。尽管其结构远比真实大脑简单,仅由一种神经细胞组成,但已被用于探索新型生物计算。 在实验室中,研究人员将这些类脑器官置于微电极阵列(MEA)上,通过电极输入信号,监测其神经活动反应,其输出方式类似脑电图(EEG)。BBC记者曾亲手接触装有这些“小白球”状器官的培养皿,观察其在电刺激下的反应。目前,这类器官最多可存活约四个月,因缺乏血管系统,无法像真实大脑一样获得持续营养。有趣的是,科学家发现器官在衰亡前常出现短暂的神经活动高峰,引发关于其是否“感知死亡”的讨论。但研究人员强调:“我们不应害怕它们,它们只是用不同材料制成的计算机。” 目前,这类生物处理器仍处于早期阶段。FinalSpark已推出付费远程访问服务,每月起价500美元,供科研人员测试和操控类脑器官。其主要用途仍集中在探索生物计算的潜力,而非实际替代传统芯片。例如,其他研究机构已成功用人工神经元控制游戏《Pong》的运行。 除了计算应用,类脑器官也被广泛用于药物研发,测试针对阿尔茨海默病、自闭症等神经疾病的潜在疗法。长远来看,生物计算机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高效、低功耗的计算,尤其在模拟人脑的并行处理和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潜力。但其核心应用场景仍待明确,目前更可能作为硅基计算的补充,而非替代。 尽管前景令人遐想,但伦理问题也引发关注。科学家强调,这些类脑器官不具备意识或感知能力,不应被赋予人类情感或道德地位。未来,随着技术进步,这类“湿件”(wetware)或将在AI、医疗和神经科学领域开辟全新路径。

Related Links